本文转自:人民网-贵州频道
苗族银饰锻造技艺,是苗家人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,更是一份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。如今,这项古老技艺在创新传承中逐渐走进现代生活,融入时尚潮流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穆天宏将碎银熔化成银水。
上午8点,丹寨县万达小镇的一家锻银工坊内就传来“叮当”敲打声,银匠穆天宏开启了新一天的银饰锻造工作。他将碎银放入耐高温坩埚中,在1000℃的高温下,碎银逐渐熔化成为可流动的银水。随后,银水被倒入模具,经冷却后,银饰的雏形初现。接下来,便是反复地捶打与塑形。
“现在这一步是捶打工序,刚融出来的银子,比较粗糙,所以要用大铁锤把粗糙的表面,做成紧实的银片。”丹寨县天宏银饰负责人穆天宏认真说道,“作为一个手艺人,手工就是我们的灵魂,机器做的产品都是千篇一律的,手工打造就能随心所欲做出想要的图形,随意造型。”
穆天宏在银胚上雕刻图案。
银胚经过千锤百炼后,便进入最关键的篆刻环节,穆天宏手握刻刀,对准银胚,用锤子反复轻敲,不一会儿,精美纹样便渐渐浮现,再经过玛瑙刀精心打磨,银饰顿时熠熠生辉,光泽流动。
丹寨县天宏银饰负责人穆天宏分享道:“外围我用的是小鱼泡图案,里面的是太阳神图案,结合今年比较流行的吉言图案,寓意着生活吉祥如意、幸福满满。”
银饰,是苗族在节庆等重要场合佩戴的传统饰物,代代相传至今,为与时俱进开拓传统工艺市场,他大胆创新,持续推出了“银挎包、银花瓶、吊坠”等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文创产品,让银饰真正广泛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。
穆天宏正在捶打冷却过后的银锭。
“我们做银饰有20年了,现在店里总共有120多种款式的产品,我们也在根据市场的需求,不断设计更新款式,目前我们有两家门店,带动了6名当地群众参与进来。”丹寨县天宏银饰负责人穆天宏说。
为了让苗族银饰技艺真正走出大山。2020年,穆天宏将银饰锻造体验馆搬进了客流量较大的丹寨万达小镇,除了在文创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,他还在店里当起了授课老师,为游客打造“沉浸式”非遗体验课程,每逢暑期前来研学的游客络绎不绝。
穆天宏制作的银项链。
丹寨县天宏银饰负责人穆天宏说:“每年有3000多名游客来体验研学,每年也能有40万元的收入。现在我们也在各大平台通过视频宣传我们的银饰,让苗族银饰被更多的人看见。”
穆天宏制作的银挎包。
据了解,丹寨县共有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15人,银饰锻造工艺工坊12家,银饰文化体验馆3家,平均每年接待研学游客超2万人次,实现相关收入80万元以上。如今,在几代传承人的接续努力下,这项珍贵的民族手工技艺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(图/文 赵唯茜、何宣杰)
嘉喜网-嘉喜网官网-最新股票配资-配资平台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